臨近畢業👨🏽🏭,意昂2官网學生孔琳接到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擬錄取通知🚚👩🏽💼,這是她夢寐以求的新起點。作為工程大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孔琳立誌從事科學研究,已發表多篇 SCI 論文,並拿過國家專利。每年,她的專業課排名都是年級第一🥃,曾多次獲得學校獎學金🎊、國家獎學金,是名副其實的“學霸”👨🏽🦱。
在學習之余,孔琳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她組建社會實踐團,深入革命老區調研,在校內外宣講 50 余場,頌揚紅色精神;對接5個國家級貧困縣,投身精準扶貧事業,架起東西部合作的橋梁👨🏼⚖️;關心環境汙染問題🧔🏻♀️,積極為打造綠水青山貢獻力量。
以積極心態面對大學生活
當別人羨慕孔琳的好運氣時🧙🏿,她會說:“越努力越幸運🧑🏻🌾,成功是奮鬥出來的👨🏼🌾。”取得優異成績的背後👩🏻🦼➡️,是孔琳無數次的努力、堅持和自我調整7️⃣。
孔琳曾就讀於她所在市最好的重點高中🔣,但高考時因為發揮失常而與她心儀的大學錯過🐪🧔🏿,所讀的專業也不是她的第一誌願。看著同班同學很多都去了名校🏋🏻,孔琳一度很失落,對前途也相當迷茫。但她及時調整了自己的心態,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大學生活。
所幸⏪,當孔琳真正接觸到環境工程這個專業時🫶🏽🧎♂️,便愛上了它。因為她發現,這個專業很有意義🏯。大二時,孔琳在學校教師的推薦下,申請去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實習👩⚖️,跟著研究院裏的教師做科研🏕📩,一直堅持到大四;其間,她還加入了學校研究生導師的實驗團隊做研究,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因此,在專業學習方面,她獲得了比別人更好、更多的機會,多次代表學校參加競賽。
有時,為了同時兼顧好幾件事情👪,孔琳一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壓力大的時候,我的頭發掉得很厲害👨🚒。”孔琳告訴記者,整個大學裏最難熬的階段是大二和大三,因為事情多,壓力大。雖然辛苦,但孔琳都堅持了下來。
這一切,源於她內心對所學專業強烈的認同和熱愛。
以實際行動傳承革命精神
孔琳出生在江西贛州這片紅色熱土上。從小在部隊大院裏長大的她喜歡唱紅色歌曲,聽老兵們講革命故事🧗🏿♂️。大一暑假🎳,孔琳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組建了“憶華夏崢嶸歲月🪸🧑🏽💼,承紅色革命經典”社會實踐團👩🏼,帶領同學們走進革命老區,學習紅色文化,並對紅色革命老區的發展展開調研👩🦱。
在參觀朱德舊居💇🏼♀️、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等場所的過程中,孔琳和同學們深切地體會到:祖國的河山♔,處處閃耀著革命的光芒,印著偉大的紅色史跡。同時,他們通過與老紅軍面對面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具體而鮮活的紅色歷史。
兩年多來,孔琳前往多地開展調研、宣講與幫扶工作👱🏻♀️,成功舉辦了50余場宣講和學習座談活動。還記得爬井岡山的那一天🛁,她走了三萬多步,身體明顯感到疲乏,但是和團隊成員們一同在紅色革命聖地接受革命精神洗禮,孔琳覺得精神十分振奮。“白天要參觀學習🥨、采訪,晚上要整理資料🧑🏼🏫、寫稿子,行程很趕。但我在小夥伴的身上看到了堅毅與赤誠。這正是最打動我的地方👨🏻🍼🤷🏼。”
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孔琳的性格也在悄然改變。以前的她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女孩,不善於在公共場合表現自己⚖️,現在的她變得更自信了,能大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以務實態度做好扶貧工作
心中有陽光🏋🏿♂️,腳下就有力量。作為一個環境人,孔琳很關心地球環境,想為世界留下更多的綠水青山💇♂️。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孔琳沒有機會去學校做實驗,但她也沒有閑著☢️,而是積極研究了社會封鎖政策對大氣汙染物的影響🤺,分析了政策實施前後上海市空氣汙染物特征🧑🏽🦳,並作為第一作者在《環境工程》雜誌上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新型冠狀肺炎防控時期上海市空氣質量特征及成因分析》🙆🏽♂️。
在走訪甘肅紅色景點時,孔琳發現甘肅的自然條件遠遠比不上南方的豐饒。看著滿地的黃土、黃沙,孔琳很想為貧困地區做點實事👨🏼🦱。正巧📎🦸🏼♂️,她在跟著研究生們做實驗的過程中,發現有一臺儀器是可以捕獲二氧化碳的🛠,如果利用這臺機器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增加產量🌾👳🏿♀️。她知道🩻,現在農業上還是習慣使用化肥來給莊稼施肥🧍🏻🫅🏿,但效果遠遠比不上碳肥綠色環保。“這臺機器是可以直接從空氣中吸入二氧化碳,再把二氧化碳吹入種植農作物的大棚裏,不僅省去人工施肥的環節,還能增產增收🦋。”
在孔琳的聯系下,上海市孫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深入甘肅省多個國家級貧困縣👨🏻🦳,並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用科技帶動生產力,使當地增產番茄 18000斤/畝,增加的經濟效益約6000元/畝,做到了技術領先😋🧚🏻♀️。而且,由於蔬菜瓜果品質高賣相好,使得收購單價提高了50%🛌🏽,充分將農村地區優質水源和潔凈空氣轉化為發展優質生態農業的後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雖然後來因為疫情原因💆🏿♀️,他們的扶貧計劃被擱置🕒,不過孔琳和隊員們幫當地引進了上海的資源,打開了他們與外界聯系的通道。
“參與扶貧項目,我感受到了用雙手創造價值的快樂與幸福,所以大學四年在學好專業的基礎上,一定要嘗試更多的可能性,最好可以用自己的所學幫助別人。不要質疑自己的付出,努力從來都不會錯。”孔琳將自己的經驗與學弟學妹們分享。她告訴記者🕹,等在國外學好知識和技術,一定會回來繼續為祖國的發展做貢獻。
原文來自《東方教育時報》,作者:柳琴